庆唐神鼓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庆唐神鼓也称“浮山架子鼓”,主要流行于浮山一带。据《浮山县志》记载:“天圣宫在县南三十五里羊角山之麓,唐武德二年建祠(庆唐观),天圣五年,诏改观为天圣宫……”,庆唐神鼓正是在天圣宫道乐基础上演变而成的。 浮山架子鼓是一种大型的鼓乐表演。在乐器使用上,架子鼓只有鼓、钹、锣三件乐器,平时多用钹领奏,偶尔也用锣领奏;在乐队编制方面,其编制比例一般是一鼓、两钹、四锣;在节奏方面,主要由基本节拍与节奏的基本字节、变体字节和混合节拍与节奏的混合字节构成;在表演上沉炼刚健,泼辣火爆,既有排山倒海、威武雄壮的磅礴气势,又有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温雅风韵;在曲式结构上,浮山架子鼓的“大锣鼓”和“路行”属联牌体锣鼓套曲结构,每首曲牌既可作为单曲演奏,又可联缀成套曲形式,二者可以相互交替套用,又可分而演奏,且衔接自然、和谐,曲牌流畅、节奏紧凑。 浮山县庆唐神鼓始于唐代,最初产生于道家祭祀活动,表现了初唐盛世国力强大、物阜民安的繁荣景象,后来流入民间,与百姓的生活相结合,使用于迎神祈雨、节日庆典、民俗活动中,从而逐步演变为具有一定规模的,乐章完整、阵容整齐、铿锵有力的民间锣鼓艺术。 信息来源:山西省政府办公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