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1|回复: 0

[临猗县(Linyi County)] 锣鼓杂戏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8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
发表于 2024-8-14 03:58: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锣鼓杂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锣鼓杂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锣鼓杂戏又名“铙鼓杂戏”,主要流传于晋南河东一带,与合阳的跳戏一脉相承。其起源有多种说法,据唐代贞元二年的临猗县龙岩寺石碑记载,有龙岩寺即有杂戏,按照旧俗,每逢正月,临猗县的龙岩寺都要演出锣鼓杂戏以敬神祀佛,故锣鼓杂戏又有“龙岩杂戏”之称。

锣鼓杂戏唱腔为吟诵形式,有少量曲牌,如【越调】、【官调】、【油葫芦】等。伴奏无弦乐,乐队由鼓、锣、唢呐组成,以大鼓主奏,同时承担乐队指挥之责,基本鼓点有擂鼓、战鼓、走鼓、刹鼓、列儿鼓、跌场鼓、行营鼓等八种。锣鼓杂戏表演程式化,动作台步亦有固定程式。演员扮演的脚色固定,家族世袭。脚色均为男性,每剧数十人。演出时,由一名身穿长袍、头戴礼帽的“打报者”引各种脚色上台至左角入坐。脚色登场用“念”的方式自报家门,举手动步及唱、吟、念、白都配锣鼓。“打报者”还负责拉前场、传令、禀报,向观众解说剧情及充当树木、石头道具,类似宋代杂剧中的“竹竿子”。锣鼓杂戏演出剧目以军事题材为主,“三国戏”尤多,流传至今的有《伐西歧》、《乐毅伐齐》、《三请诸葛》等百余种。现存有手抄本锣鼓杂戏剧目《铜雀台》等十余本,其中的《会洛阳》系乾隆十二年抄本。

锣鼓杂戏的音乐唱腔、表演、乐器设置及演出程式保留了宋金、元杂剧的形态,对认识了解戏曲的原生形态、了解戏曲史及其发展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能演锣鼓杂戏的人越来越少,在娱乐形式多元化的影响下,承父业的传统传承方式逐渐中断,新一代人不喜欢听唱大戏,这些情形使锣鼓杂戏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亟待抢救、保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民俗文化

GMT+8, 2024-12-27 23:26 , Processed in 0.03934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