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草龙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草龙求雨仪式,相传源自唐代的一场旱灾,传说“八仙”中的韩湘子是叶榭埝泾村人,为解家乡旱灾,召来东海“青龙”,普降大雨,使得叶榭盐铁塘两岸久旱逢甘霖。当地百姓为报韩湘子“吹箫召龙”的恩德,便将盐铁塘更名为“龙泉港”(唐贞元790年),沿用至今。 以后每年乡民就用金黄色的稻草扎成四丈4节、牛头、虎口、鹿角、蛇身、鹰爪、凤尾的草龙,祈求风调雨顺。从此,草龙求雨成为叶榭民间的一种习俗,并影响到周边地区。在传承过程中,形成了草龙舞、滚灯舞、水族舞等民俗舞蹈。 该仪式逢农历五月十三、九月十三当地“关帝庙会”时举行,供奉“神箫(象征韩湘子)”和“青龙王”牌位,分为“祷告”、“行云”、“求雨”、“取水”、“降雨”、“滚龙”、“返宫”等7个程式,庄严、隆重,是村落群体性的祭祀活动。供品都是来自本地,如陈稻谷、麦、豆、浜瓜、鲤鱼等,表达当地农民朴实、强烈的感恩之情。在“降雨”仪式中,2名村姑将盆中之水不断泼向观众,象征“泼龙水”,观者纷纷争着让村姑泼水,是对村落集体生命绵延的祈愿。 这种接近古代原生态的祭龙求雨仪式,因为有整合村落集体力量的文化功能,已传承了近千年,并孕育出富有特色的民间音乐、舞蹈。 1950年,该地为解除旱情举行了该仪式。后因庙会式微中断。近年有所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