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5|回复: 0

[六合区(Liuhe District)] 六合洪山戏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8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
发表于 2024-8-13 12:56: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合洪山戏为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洪山戏,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

六合洪山戏,曾名乡人傩,亦名香火戏,香火僮子戏。是在源流长的“傩”的基础上,经由香火会内、外坛逐步衍变,发展起来的一种最初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民间戏曲,是南京地区一个最古老的剧种。

洪山戏名称的由来,大致有以下几种:(1)因1858年太平军将领陈玉成攻打六合时,东门外泰山墩有香火艺人开坛作法事,借锣鼓音响为太平军挖地道攻城作掩护,艺人便以洪秀全之洪字与泰山墩之山字取名为洪山戏;(2)“洪山”即“红衫”的谐音。早期作会,男女角色均着红色褂裤演唱,张云鳌等香火艺人遂据此定名为“红衫戏”。后经讹传“红衫”即变成“洪山”;(3)洪秀全曾命该剧种赴天京(南京)演出,为宣传、歌颂天王洪秀全,遂命名为“洪山戏”;(4)太平天国时期,曾有七位香火艺人,在六合洪山窑- ,为把登合唱戏和设坛做会区别开,便将唱戏定为“洪山戏”。当时还有民谣:“七星跟月亮,清朝早灭亡;洪山来兴旺,河下铁石长。”还有一种说法,往昔作会,原有“洪山”、“五岳”两个堂名。“洪山”一名来源于“洪山堂”。上述种种,均系传说,实际上其名称及其剧种的形式,皆与其它兄弟剧种一样,无不和人类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无法摆脱掉其赖以生存的乡风民俗、地土人情、宗教信仰、艺术情趣、政治倾向、时代感召等诸种因素的影响。它后来正式被称为洪山戏,却是抗日战争以后的事。

早期香火会的部分法事,已具有戏剧雏形。发展到洪山戏阶段就有“四行(生、旦、净、丑)丑为上”的说法。以后吸取了徽剧、京剧的表演程式,丰富、发展了自己的表演艺术,但仍保持了粗犷、朴实、风趣、生活气息浓郁、地方特色鲜明的独特风格。1905年,17岁的郝余洲领头组建了洪山戏第一个戏班——“小郝子班”,其后不久赴上海演出时,改称“郝余洲戏班”。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在上海与扬州花鼓戏班合并组台演出,因洪山戏声腔高吭粗犷称为“大开口”,花鼓曲调委婉优雅称为“小开口”,即所谓“大小开口”合并,取长补短,互补互渗,形成了维扬戏,即扬剧。扬剧成为一个有影响的剧种后,洪山戏不仅依然存在,而且声誉日隆,继续飞快发展。其流行地区不仅遍及本县各乡镇,还扩展到南京市区与丹徒、江宁、盱眙、句容、仪征等邻县以及安徽天长、来安等地区。值得一提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洪山戏受到新四军和抗日民主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将其直接组建成“洪山剧团”,并派员参与并指导剧团编导工作,曾编演了许多反映抗日斗争的现代戏,配合形势进行宣传。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六合县尚有洪山戏的民间职业剧团。五十年代末期,安徽来安、天长还特地从六合聘请艺人去建立来安县洪山剧团和天长县洪山戏剧团。直到九十年代中期,六合县仍有半农半艺的业余剧团。可惜洪山戏在文化大草命中被“破四旧”解散后,迄今未见恢复。只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江苏戏曲志·南京卷》主编黄文虎率领一班戏曲专家、人员来六合召集部分零散艺人,排演洪山戏传统剧目《魏征斩龙》录过相,其剧照与剧种、剧目、音乐条目及郝余洲、张云鳌、彭宪章、宋时雨等传记条目,1996年1月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江苏戏曲志·南京卷》均有著录。1990年《南京史志》第一、二期合刊及2002年第二期之《剧影月报》还刊载有呼安泰撰写的《南京最古老的剧种——六合洪山戏》的文章,并被《金陵逸事》结集由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均对洪山戏的源流、声腔、剧目、表演及其传承谱系、流动地区做了系统的介绍。洪山戏艺人已传承五代,总共有近300位演员,惜健在者已寥若晨星,剧种濒临衰亡状态,若不采取保护措施,紧急抢救,南京六合这一古老剧种,很快就要消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民俗文化

GMT+8, 2024-12-29 22:56 , Processed in 0.04050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