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8|回复: 0

[铜山区(Tongshan District)] 铜山大鼓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8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
发表于 2024-8-14 16: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铜山大鼓为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铜山大鼓,徐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项目。

铜山大鼓起源于清道光年间,分张、沙、杨三大派系,由渔鼓衍化而成,有“丢下渔鼓,改换大鼓”之说。清末民初至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为铜山大鼓说唱的鼎盛时期。20世纪90年代初经常被市、县广播电台邀请播唱,为活跃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铜山大鼓的唱词多用套词,说唱注重节奏变化。唱腔一般是一韵到底,分为上下七字韵和十字韵,阴、阳、顿、挫有力。女腔优美舒展,男腔深厚洪亮。表演时配有戏剧性动作,鼓棒亦作刀枪剑戟,又可作笔、杖、棍、棒,随心所欲;鼓点千变万化,单点、复点层次分明,慢如休闲散步,快如疾风暴雨;说唱过程中配合丰富的面部表情、语气的轻重缓急,再加上此起彼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使听众如痴如醉,赏心悦目。建国前,铜山大鼓演唱者多着浅色长衫、大褂、礼帽、布鞋、白袜,建国后多着短衣、长裤,或着浅色中山装、皮鞋。表演道具多以30公分左右的圆形书鼓为主,配带三根竹杆支架,木质鼓棒,敲打时发出咚咚的响声,钢板(或铜板)为月牙式,长约10公分左右,后来用钢、铜铸成,演唱时,左手拿钢板,右手持鼓棒。铜山大鼓说唱书目主要有《说唐》、《东汉》、《杨家将》等。铜山大鼓从清代中叶流传至今,其说唱多用铜山地方方言,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融合了多种表演形式和各个时代的服饰、语言及人物形象等元素,通过说唱,具有惩恶扬善、弘扬正义、教育后人的作用,同时有较强的历史人文价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民俗文化

GMT+8, 2024-12-29 22:42 , Processed in 0.04881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