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5|回复: 0

[连云区(Lianyun District)] 盐场民谣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8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
发表于 2024-8-16 15:3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盐场民谣为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盐场民谣,连云港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

淮北盐民歌谣是长期流布于江苏沿海淮河以北淮盐生产区域的民间口头文学形式之一。它们语言风格朴实无华,简洁明快,朗朗上口;内容大多与盐民生产、生活和地方自然生态、气候等密切相关,反映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盐民的社会生态和思想感受。尽管,世事变迁和社会发展,一些歌谣内容已经不能反映时代主流思想,但是,许多歌谣至今依然被保留,并在民间继续流传,对连云港以及江苏沿海苏北地区的居民有着一定影响。江苏沿海区域有着悠久的海盐生产历史,地方出产的淮盐是昔日的皇家贡品,在历史上曾对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淮盐生产始于秦汉,历史上素有“煮海之利,重在东南,而两淮为最”之说。明、清时期,淮北盐业进一步发展,至20世纪70年代,淮盐是江苏沿海连云港、盐城地区重要的产业之一。淮盐生产不仅造就了经济的辉煌,同时,也孕育出丰富的淮盐文化。盐民们长期生活在盐场区域,积累丰富盐业、生活知识,并结合地方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创造了辉煌的淮盐文化。江苏的苏州的园林、扬州、淮安城市繁荣,以及连云港、盐城的社会生态环境,都离不开淮盐文化。淮北盐民歌谣就是根植于这个土壤产生的,时间约始于元、明清代,并不断传承、发展,流布区域集中在连云港、盐城地区。盐民歌谣口耳相传,多为盐民在饭后茶余消闲时传唱,主要内容有区域社会状态,生产生活,以及季节时令气候等方面。有在生产过程中传唱的《盐工号子》、《戽水号子》,以及与节气生产有关的;有反映生活的《盐大头》、《共产党来了真是好》等。还有表述思想情感和社会风情的《盐圩之歌》、《苦妹子挑荠菜》等;也有一些娱乐的顺口溜等,总之,内容广泛、生动、丰富。比如“一去二三里,盐圩四五家,楼台无一座,四季不开花”。这是对盐滩、盐场的景观描述,同时,也旧时盐场真实的盐工生活和社会风情写照。又比《头子歌》,“人称盐大头,家住山东头,土墙破丁头,进屋低着头。盖得芦被头,脚穿毛窝头,破褂露肩头,整天敞着头。吃得霉棒头,就得苦菜头,垣商黑心头,盐警土匪头。饿死在村头,老身埋地头,这种苦日头,那年巴到头。”《共产党来真是好》是一首新民谣,与《盐大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歌谣中唱到:“共产党来真是好,灶民不穿破棉袄。丁头盖成新瓦房,大米白面吃得饱。共产党来真是好,官商恶霞都打倒。灶民成为固定工,按月工资皆发到。共产党来真是好,遇事开会来商讨。男女平等讲民主,团结互助生产搞。共产党来真是好,文化生活大提高。上冬学来进夜校,文盲帽子全摘掉。”

淮北盐民歌谣有着十分明显的地域性和艺术特点。一般歌谣采取三字、五字或七字的书写格式,平仄押韵,郎朗上口。词句简单易于记忆,地域特点明显。从以上列举的例妇中均可以显现。还比如《头子歌》,内容中提到的“盐大头”、“垣商”、“芦被”和“巴到头”等语言名词,也具有十分鲜明的区域文化特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民俗文化

GMT+8, 2024-12-29 22:44 , Processed in 0.03491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