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9|回复: 0

[赣榆区(Ganyu District)] 赣榆清曲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8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
发表于 2024-8-16 18: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赣榆清曲为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赣榆清曲(扩展),连云港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扩展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

赣榆清曲,又称赣榆牌子曲,是赣榆历史悠久、影响广泛的一个古老曲种。小调,在赣榆有着悠久历史,是一种最古老的艺术形式,明嘉靖至隆庆年间(1522-1572),扬州小调、牌子曲经盐商传入赣榆,与地方小调融合,吸纳了赣榆小调唱腔,并把赣榆的方言音韵特点、咬字行腔方式,逐渐渗透到小曲中去,使深情委婉的小曲糅进了粗犷豪放,也使赣榆清曲呈现异彩,衍变成颇具特色的赣榆地方曲种。并影响着其他各种在赣榆流传的民间曲艺形式。赣榆清曲不但在本地流传甚广,并对海州、徐州等地区的小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赣榆清曲传至海州,形成了“海州五大宫调”,1979年,徐州地区文化局编印了《民歌民乐内部资料》,称“赣榆的牌子曲比较有系统”,并辑录赣榆牌子曲24首,其他民歌20余首;1986年连云港市文化局编印的《曲艺音乐集成》,辑录赣榆清曲中的稀珍曲目《俏人儿我的心肝》(集曲十八调)和码头调《望江楼》,并称其为“至今仍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几乎成为绝响”,“是民族音乐中的绝唱”。1947年1月26日,香港《大公报》曾刊登了鉴赏赣榆牌子曲诗文。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香港拍摄的电影《三笑》还撷取赣榆清曲曲牌编配了片中唱腔。近500年来,赣榆清曲在流传中,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由演唱短小曲目,发展到演唱长篇书目,也使赣榆清曲在结构形式上形成了“单支”和“套曲”两种形式,从而,大大地丰富了赣榆清曲的表现力。使其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重要的民间音乐口头遗产之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民俗文化

GMT+8, 2024-12-29 23:53 , Processed in 0.03556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