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4|回复: 0

[苍南县(Cangnan County)] 苍南“八仙戏”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8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
发表于 2024-9-3 13: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苍南农村向有演大戏迎新春的习俗。每年正月初二至十五,村村镇镇锣鼓声不断,京剧、越剧、瓯剧、婺剧等唱腔把苍南农村闹腾得红红火火。苍南人演大戏时,在第一天演正本大戏之前,打过头通,还要“打八仙”(即演八仙戏),以讨个吉祥的彩头。

何谓八仙戏

八仙戏,民间百姓称“打八仙”、“八仙庆寿”,温州一带艺人统称之为“八仙”。

“八仙”是一种吉祥小戏,也是在正戏开演之前演出的折子小戏,分“大八仙”和“小八仙”。苍南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民族民间艺术普查中,发现龙港镇戏剧协会主席高福玉先生保存了15套“八仙”剧本,其中“大八仙”有《三张桌》(又名文武会)、《天官八仙》、《七星八仙》、《赐福》、《上寿》、《狮子鹤八仙》、《拾福》、《堆仙》(又名《奉蟠桃》)等剧目;“小八仙”有《万道金光》、《三星》、《抬寿》、《富贵长春》、《一文钱》、《上台盘》、《送子》等剧目。

不论“大八仙”还是“小八仙”,八仙戏的形式皆为神仙聚会,亦唱亦舞,主要内容是祈求赐福、庆寿、加官、送子、魁星点斗、财神进宝等。演出此类小戏,主要是为了祈求平安吉祥、生意兴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旧时凡遇庙会、修祠、圆谱等活动,或者地方上有喜庆之事,必打“八仙”,而戏曲演出团体如不会“打八仙”,就无人下订单请戏。为此,演出团体对此颇为重视,任何班社招收艺徒学艺,首先要学会“打八仙”中的跳加官。

八仙戏的渊源

八仙戏源于宋元杂剧和南戏,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中称:“宋官本杂剧,即有《宴瑶池爨》。”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院本名目》中载有《瑶池会》、《蟠桃会》、《八仙会》、《王母祝寿》等多种名录,元钟嗣成亦著有《宴瑶池王母蟠桃会》。明朱有炖著有《新编福禄寿仙官庆会》、《群仙庆寿蟠桃会》、《新编瑶池会八仙庆寿》等。刻于明代的一本戏剧和散曲合集《风月锦囊》(在我国失传已久、但在西班牙埃斯科里亚尔的圣洛伦索皇家图书馆保存着一种重刊本)第二十卷保存着朱有炖的《八仙庆寿》。清无名氏选编的《千家合锦》也选录了明传奇《长生记》中的《八仙庆寿》一出。明代教坊编演的群仙庆寿剧中,有《众群仙庆赏蟠桃会》、《祝圣寿金母献蟠桃》等剧目。日本的古典戏剧“能乐”剧本《谣曲》中,也保存着《西王母》、《东方朔》等剧目

此外,在明清小说中常有演出“八仙”戏的描述:《水浒传》第八十二回《梁山泊分金大买市宋公明全伙受招安》中,描述梁山好汉受招安后,皇帝大宴梁山好汉时,教坊司、礼乐司出演八仙庆寿的情景。明末小说《鼓掌绝尘》第三十九回中,描述五月十三日关圣生辰时,在三义庙正殿前搭戏台演戏,当正戏《千金记》开演前则先演了《八仙庆寿》。清乾隆年间进士赵翼《檐曝杂记》卷一“大戏”条中有一段文字:“……有时鬼神毕集,面具千百,无一相肖者,神仙将出先有道童十二三岁者作队出场,继有十五六岁、十七八岁者,每队各数十人,长短一律,无分寸参差。举此则其他可知也,又按六十甲子,扮寿星六十人,后增至一百二十人,又有八仙来庆贺,携带道童不计其数……”记述的便是“八仙庆寿”的内容。

如今浙南一带流传的“八仙”戏与宋、元时期的“八仙”戏有渊源关系,但两者之间有所不同。宋、元时期的“八仙”戏表现的是“神仙道化”和“隐居乐道”内容。到了明初,《蟠桃会》、《八仙庆寿》、《仙官庆会》等戏,则主要表现神仙庆寿和献瑞、驱邪,成为歌舞升平的吉祥戏了。从苍南得以保存的“八仙”剧本看,角色上仍沿用南戏的“生、旦、净、丑、外、末、贴”七种,但剧本本身几乎看不出有何故事情节和戏剧冲突,仅是一种展演式的短本。从苍南现仍在表演的“打八仙”形式来看,内容上虽表现了西王母庆寿的热闹场面,但仅是一种热闹的吉祥戏,借其热闹的排场来烘托节令气氛,兼具祈福除煞的内容。特别是“八仙”中的“大八仙”,场面盛大,气氛异常热烈,需剧团的全班人马上场,也有向观众亮行头、亮角色、亮实力的作用。可见现仍在演出的“八仙”是从明代以后开始演变的吉祥戏。

剧目和程式

在苍南得以保存的15套“八仙”戏剧本中,主要唱腔曲牌套数有:《点绛唇》、《新水令》、《油葫芦》、《天下乐》、《神鹤令》、《混江龙》、《步步娇》、《折桂令》、《雁儿落》、《侥侥令》、《收江南》、《园林好》、《喜迁莺》、《沽美酒》、《清江饮》、《刮地风》、《醉花荫》等。任何剧种的“八仙”戏声腔均以昆腔为主,故上述“八仙”戏的剧曲除在宫廷及民间演出流传外,在《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及昆曲巨篇《集成曲谱》、《遏云阁曲谱》、《六也曲谱》等书中均有载录,而且大多曲谱都将《赐福》、《上寿》列为卷首。《堆仙》所用的《新水令》、《水仙子》、《雁儿落》、《沽美酒》、《清江饮》等曲谱,被乾隆年间刊行的《缀白裘》列入杂剧部。

“八仙”诸剧的表演大同小异,或简或繁,离不开仙官赶赴蟠桃会等情节。但各类剧目0场的仙官并非全都是以铁拐李为首的中八仙,而是以福、禄、寿三星和文昌星唱主角的较为普遍,《赐福八仙》则以下八仙之一的东方朔唱主角,只《堆仙》(又名《奉蟠桃》)一剧,由吕洞宾等中“八仙”为主角,表演时,八位仙人的戏服和冠帽皆有固定的色彩配搭,制作精美。这八套服饰,被称为“八川一堂”。

《文武会》是最常见的“大八仙”,是旧时剧团的必备剧目,演出程式较为讲究,至少要有25名以上演员才能完整表演,主要布景是场上寿字摆开三张桌子,桌上再摆三张靠背椅子,桌前、桌后各摆一排长凳,搭成三层莲台。

主要演出程序是:“蟠桃会”、“跳魁星”、“跳加官”、“跳财神”、“拜堂”共五项内容。全场戏中最精彩的部分是“跳魁星”、“跳加官”和“跳财神”。演出中的魁星、财神、文武加官都是戴面具上场,其表演动作与戏曲表演中的手、眼、身、法、步多有不同。“跳加官”像是一种独特的舞蹈,“跳财神”又像一出现代的哑剧小品表演,虽有固定的表演程式,但生动活泼,又不一定完全受程式所局限,表演时,双脚成大八字,双膝弯屈半蹲,一步一跳,这种表演形式可追溯到傩舞、傩戏时期。

蟠桃会

先是值时、值日、值月、值年四功曹奉王母娘娘之令,打马上场,赴四方提调诸路神仙赶赴蟠桃会,亮相后下。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上场,赶赴蟠桃会,亮相后下。天聋、地哑引文昌上场,周仓、关平引武帝君(关羽)上场,仙姑引麻姑上场,福、禄、寿、禧四星上场,亮相后下。功曹引各路神仙赴蟠桃大会,西王母在宫女的引路下驾祥云上场,各路神仙行礼。王母在欢快的唢呐声中登上正中的高台就坐,文昌、武王向王母祝寿后,分登左右两边高台就坐。众仙向王母祝寿毕,两边左右排列。全场人员摆成“寿”字状的莲花形高台,刘海出场贺寿。蟠桃会毕,各路神仙各自归去。仙女启、闭门户后安歇。

八仙戏中“寿”字的排场很是讲究,古时“八仙”分“上八仙”、“中八仙”、“下八仙”,各有不同人物角色,《文武会》中没有出现吕洞宾等“中八仙”,所以民间的一般传说刘海是寿字中的一点,刘海上场后可作移动表演,方见这寿字是个活的。《堆仙》中的主角是以吕洞宾为代表的“中八仙”,故民间称铁拐李为“寿”头,东方朔为“寸”,即寿字下边的“寸”;但如果班主姓方,或者到姓方的大乡里演出,则要倒置过来,由东方朔做“寿”头,铁拐李作寸。原因是东方朔的姓名中,有一个“方”字,如果把带有方字的的神仙屈尊为寸,有辱姓方的尊严,所以,到姓方的大乡里演出,只好让铁拐李屈尊去作“寸”了。

跳魁星

“魁星”叫文曲星,因是北斗七星之首而得名,俗说魁星主管文场、文状元、四鼎甲、进士、解元、秀才全由他点出。在明清时期,科举乡试后,地方长官要操办鹿鸣宴,宴请主考官、学政、各执事官暨新科举人,庆贺国家考选得到贤才,这种鹿鸣宴上就有跳魁星舞的仪式。八仙戏中的跳魁星,魁星一般由丑角(或三花脸)演员扮演,演员武相打扮,戴蓝面壳,左手捧斗,意斗量天下文章;右手持笔,意笔点状元。踩“魁星锣”(专用锣鼓)锣经矮步上场。出场亮相后,由后场乐手代为高声念道(因演员的面壳是用嘴咬住,自己无法开声):“魁星出华堂,提笔写文章,麒麟生贵子,必中状元郎!”面向三方观众表演连点三元,舞、旋、踢,集优美、滑稽、力量为一体。把笔题空时,伴随后场棒锣声响,并由后场人员代为高喊:“解元!会元!状元!连中三元!”舞毕下场。

跳加官

据严长明《秦云撷英小录》云:“金元间始有院本,一人场内坐唱,一人应节赴焉。今戏剧出场,必须扮天官以导之,其遗意也。”跳加官里包含天官,这种表演形式源于金元的院本。明《南都繁会景物图卷》及孟称舜《二胥记》第三出也记述了“跳加官”的内容,吴梅村《鸳湖曲》有:“云鬟子弟按霓裳,雪面参军舞鸲鹆”句,清人王芝祥解云:“即谓跳加官。加官面具,粉白如雪,故云‘雪面’”。

“跳加官”先后有“跳男加官”和“跳女加官”。男加官有“文加官”、“武加官”之分,一般只跳“文加官”,但逢开台或正月初一时必跳“武加官”。文加官一般由老生演员扮演,戴“九龙吊”头盔,着红蟒衣,执朝笏、条幅,戴白面三须脸带笑容的面具,踏粉蝶儿锣(俗称加官锣)上场,至台口即向观众拱手长揖恭贺新禧。三拜后,拿起预先置放桌上的条幅向观众展示,条幅一般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或“天官赐福”、“指日高升”、“恭喜发财”、“合境平安”、“五谷丰登”等颂词。示毕,舞步下场。

关于文加官的说法民间传说不一,有人说扮演的是魏征,一次酬神演出唐明皇命杨贵妃唱花旦,自己演小花脸,独缺老生,特请三朝元老魏征扮演。魏征见圣命难违,又怕朝臣们认出自己,特戴上面具上场。因年老行动不便,在台上只是出示预先写好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条幅。表演逗乐了皇帝,唐明皇一高兴,就将在场的人都加官一级,所以,后来称之为跳加官,旨在祝福国泰民安,祝愿仕子飞黄腾达(其实魏征去世70余年后明皇才登帝位,此说时间上差误较大);有的说扮演的是五代冯道,此人滑稽诙谐,浮沉宦海,自命长乐老,故面带笑容。武加官由武行演员扮演,不戴面具,头戴簪缨帅盔,身穿长靠,足蹬高靴,手执朝笏,伴大锣上场舞蹈。

据传武加官扮的是唐朝郭子仪,因其上场有“驱魔除邪”的功能,又因他是所谓富贵寿考宁五福俱全的人物。“跳男加官”所戴面具,艺人称为“加官壳”,面具的背面横置一藤条,出台时演员以口咬住,因为这段表演没有唱词道白,不用开口,更主要的是,过去演出中间,如遇达官贵人莅场,台上演出就停下来,演跳加官,遇有这种情况,演员把面具咬上,便可出台,演完后,也便于卸下。

女加官由旦角扮演,不戴面具,头戴凤冠,着红女官衣,执朝笏,伴“百家春”(横笛曲牌)曲上场,有的剧团表演时配有执官灯掌扇的宫女相随。据传,女加官扮演的是杨玉环,其披开手卷上的祝辞有“一品夫人”、“荣华富贵”、“福禄寿全”等,也有视喜庆内容和东道主的不同身份而选定。

跳财神

财神一般由二花脸演员扮演,戴财神面具,头戴大帽,穿黑色或绿色蟒袍,手捧金元宝,伴大锣大鼓踏财神步上场。见桌上有酒,大喜欲饮,又担心酒后误事丢失金元宝,急将金元宝藏起。藏好金元宝便畅怀大饮,酩酊大醉后,忘了藏宝处,又惊又急,手忙脚乱地四处寻找,终于找到,最后还是一一“送”给观众,在唢呐曲中下场。据传,财神是赵公元帅,真名叫赵公明,因玉皇大帝封其为正一玄坛元帅,又称赵玄坛,陕西终南山人,秦时避世山中,1得道成仙,除瘟禳灾,主持公道,凡求财者均能让其称心如意。

拜堂

“打八仙”的最后一出戏是“拜堂”,由生、旦二人拜团圆。旦凤冠霞帔,生宫花纱帽、红官衣向观众行拜堂礼,在唢呐曲中下场。剧团表演“八仙”戏,按规矩,请戏方要赠给剧团水果、红包等,戏开演前就要将水果、红包等一一摆在台前。“拜堂”是大喜大庆之事,一可满足观众的大团圆心理;二是拜堂之后,新郎、新娘在乐声中笑嘻嘻地一一端走水果等礼物,也显示了当地头家的大方。

“打八仙”演出在“文革”前夕被取缔。经过多年封杀,很多剧目几近失传,苍南县文化部门所挖掘的15套“八仙”戏本,较完整地保存了民间八仙戏的舞台程式及唱腔词曲。

作者:杨思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民俗文化

GMT+8, 2025-1-15 13:06 , Processed in 0.03854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