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6|回复: 0

[武宁县(Wuning County)] 武宁戏社火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8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
发表于 2024-8-14 21: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武宁戏社火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宁戏社火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武宁戏社火(第三批省级)

戏社火,本是古代逐疫的一种仪典。而武宁源于民间的“戏社火”又称“唱傩歌”。“摆戏社火”,据文献记载其始于清代道光1830年。

武宁民间的戏社火,初始是以姓氏,字庭供的菩萨为祭拜中心,随着历史的演变后融入了英雄崇拜,祖先祭祀、忠孝节义,贞节烈妇等内容,每年的正月初在族长或主事的率领下,字庭成员头戴各自崇拜的傩面具、穿红着绿,依土铳队、开路大神、凉伞、旗帐、傩帝、地方神、高曲、秋千、高跷队顺序集结到不门楼镇廒下举行戏社火。

“戏社火”汇集了演、唱、舞、奏等各种民间艺术的表演。其中高曲即为抬阁形式,但分为铁曲、纸曲、杂曲三种,铁曲以童男童女装扮传奇故事,站立在铁架上;纸曲由篾扎纸糊各种戏曲演义故事;杂曲则以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等内容。“戏社火至仍在武宁各地传承。

武宁戏社火源于原始巫舞。从上古图腾崇拜,到唐代以前的傩神方相氏,后发展到明清时江西出现的种种受祀奉的傩神,民间驱邪祈太平的傩信仰意识,已渐从虚幻的神化构思中,发展到更为具体的人物型。这种发展与变化,可说明武宁戏社火的神灵信仰并永固不变,随时代的发展,社会人物的变化,将戏社火作为人们精神上的寄托与安抚,祈祷太平安康的一种心理反映。

武宁戏社火在明代年间就有高阳氏三子,方相氏、西楚霸王项羽、金甲将军欧阳晃,明帝宣宗外,还有远古时期的蚩尤氏、东岳天齐仁圣大帝黄飞虎、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等,而最具地方人物特色的是宋•政和五年,武宁县鲁溪的熊子达(兵部尚书)之贤妻王玉贞(诰封为抱宗元君圣母)舍命救夫之壮举,更是被后人视为忠烈之神。以上众多神灵都是民族的英雄,社会的功臣和向往缔造太平盛世,赖以除妖降魔的偶像。

1982年版《武宁县志》之“文化篇”记载了清代文人李维纲的《墉埠竹枝词》,其中有“连村正月早迎傩,装点儿童学舞戈,金鼓磔镶轮值后,元宵花灯逐门过”的描述。可见,武宁戏社火在明、清时期就很盛行。新中国成立前,武宁戏社火是以姓氏为基础,每二十年一届,活动一般在春插前的农历二月间举行。由石门镇的七弟十三姓主持(即:张熊刘赵胡罗邹姜朱敖徐肖丁)各姓神祖会倡资,统一策划,历时2-3天,巡回修武两县9乡13社,方圆数十公里。这种规模浩大,不惜巨兀耗资,集结人丁数万,以天地为舞的祀奉活动在武宁民间广为有之。另据武宁县同治九年(1870年)志载:“石门傩爷殿玉湖公裔临生张金善履中耆民张蔚初倡修之后,随着张姓傩的兴起,傩神金甲将军则成为石门辖区七弟十三姓公奉之神。”石门的中村、敖下、九条,船滩的黄沙港,鲁溪的双溪均立有傩案。尤其是石门敖下早在1870年就建有太阳殿。该村现仍有十多位戏社火艺人和原始锣、鼓及歌本、道具等历史见证。2004年,石门楼又将戏社火艺术通过挖掘、整理,组建戏社火艺术演出队。培养传承人20余名。近几年该团队组织参加全县大型民间艺术展演多次。因此,武宁戏社火艺术又获得新发展。

2008年6月被列入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民俗文化

GMT+8, 2025-1-16 00:09 , Processed in 0.03751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