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八行,是流行于鄂东一带的一种自娱性的广场艺术,因在灯节期间演唱,故又称为灯戏或灯调。八十八行大约滥觞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盛行于太平天国时期,到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 表演风格 八十八行行业众多,有表现农林牧副渔的,有反映手工业劳动的,有表演经商活动的,有宣扬神话故事的。因行业复杂纷纭,故名八十八行。八十八行剧目丰富,思想内容健康曲调旋律优美,节奏明快;表演朴实自然,风趣幽默。无论是语言、音乐,还是表演,均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历史渊源 清代末年,政治1黑暗,民生凋敝,人民颠沛流离,无心自唱自乐。加上八十八行组织工作浩繁,队伍庞大,人力财力难以应付。特别是半职业和职业的灯戏和花鼓戏班的兴起,几乎取代了八十八行,致使八十八行一度中落。鄂东除新洲外,其他各县基本绝迹。 剧目介绍 新洲八十八行,大都分布在举水河以西的阳仓埠、孔埠、汪集、张店等镇。举东虽有,但不多见,仅顾岗巴山村尚存。其剧目分峡谷大类,一类是单边戏,即独脚戏;一类是小戏,即折子戏。单边戏有200余个,常见的有《卖花》、《卖茶》、《采茶调》、《推车调》、《十枝梅》、《打莲花》、《挑牙虫》等。小戏有150余出,如《补碗》、《小放牛》、《卖棉纱》、《打豆腐》、《打花鼓》、《打哈巴》、《十八扯》、《夫妻观灯》等。上面提到的小戏剧目,大都被楚成虫、黄梅戏、东路子花鼓等剧种吸收。 传承意义 新洲八十八行的存在,不仅为我们保留了一个民间演唱的艺术品种,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研究和探讨八十八行与楚剧的关系及楚剧的源流沿革,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和可靠的佐证。新洲县文化馆挖掘、整理近百个脚本,并撰写了《八十八行初探》、《八十八行与楚剧》等论文,为探索八十八的艺术规律,为楚剧回归民间,作了大量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