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1|回复: 0

[清河县(Qinghe County)] 武松与武大郎的传说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8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
发表于 2024-8-14 09:4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松与武大郎的传说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河县历史悠久,禹贡之前,先民已在这里繁衍生息。自秦始置县,西汉至南北朝为郡国,唐宋则州治。清河人自古崇文尚武,仁人志士辈出。武松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清河县是武松的故乡,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1》的背景故事原生地。古典小说《水浒传》是在民间口头文学历代传承和元杂剧折子戏不断演出的基础上,由文人汇集诸种资料而编撰的一部英雄传奇小说。而清河县由于是故事原生地,这里世代流传着诸多有关武松、武大郎、潘金莲等人物的原生态故事,其故事与传说远远超出了《水浒传》、《1》的描写和讲述,甚至有不少故事大异于以上两部古典小说的版本。

武松的故事,除上述的以外,主要还有武松出山以前的故事:如“武松出世”、“武松井”、“武松大闹东岳庙”、“武松上太行山”等系列。武大郎、潘金莲的传说,则大异于上两部小说版本:武大郎身材高大,相貌堂堂,文成武就,进士及第,曾任山东阳谷知县;而其妻潘金莲,则是大家闺秀,知书达理,是贤妻良母等等。这些故事在清河县是世代相传,妇孺皆知,流传范围很广,不仅在清河县、在冀东南流传,而且在山东省的鲁西北广大地区都有流传。

这些故事的传播形式,首先是口头传说,即讲故事。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清河县农村多有粉坊、油坊、染坊、豆腐坊等,这些作坊白天是生产加工地,晚上则是聚集众人、消遣时光之地。闲着没事,多来此处听故事。一代传一代。第二种传播形式,是说书艺人说唱。据老年人的记忆,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前,清河县城和农村,每到庙会和集日,皆有说书艺人设立的说书场、说书摊。曲种形式有木板书、河南坠子、大鼓书等,说唱内容都是水浒人物故事,在清末和民国之交,开始出现说唱“武0”的(那时还没被命名为《山东快书》),专说武松段子,视观众不同有“荤口”、“素口”,颇受人们喜爱。以至今天的清河人大都会说两句“闲言碎语不用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家住直隶广府清河县,城东八里孔宋庄……”。再一种传播形式是舞台表演。过去,清河县的地方剧种有清河乱弹、四根弦等,也多演出武松、武大郎的戏剧;来清河演出的外地演出团体,也多演出武松剧目,因为清河人对武松、武大郎的故事有特殊情感。从元初红字李二作杂剧《折担儿武松打虎》、《窄袖儿武松》开始,到后来的《武松打擂》、《挑担武松》、《武松打虎》,一直到今天的《武大郎正传》等,不一而足,都是清河人爱看的。

武松、武大郎的故事从历代流传到今天,深深烙印于清河人的心中。武松“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不畏1、迎难而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给予清河人特有的文化滋养,激励着一代一代清河人。相关部门对武松、武大郎的传说分别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九十年代末,进行过两次大的搜集整理,出版了《清河掌故》、《清河民间文学集成》、《武松武大郎潘金莲的传说》等,另有《武松的传说》、《武大郎传奇》专著,而且还新编、上演了古装京剧《武大郎正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民俗文化

GMT+8, 2025-1-15 13:02 , Processed in 0.03538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