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都文锣鼓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晋都文锣鼓是流行于曲沃县城北太子滩周边村庄一带的民间社火表演艺术。曲沃为古晋建都之地,民间文化深受宫廷礼乐制度的影响,锣鼓器乐以典雅、悠扬、清新、悦耳见长,故称“晋都文锣鼓”。 旧时,曲沃锣鼓表演,大村皆有。民国年间,以西海、蒙城、交里桥、新庙和太子滩等庙会为中心,分东西南北中五大片,其风格各有千秋,但均以“文”著称,与粗犷、豪放、雄浑、激越的威风锣鼓形成了鲜明对比。 文锣鼓一般以八锣、两钹、四鼓、二丁锣为一班,演奏者身着清代服饰,长袍、马褂,凉帽壳,鼓手由另一人撑凉伞罩顶,伞边镶以珍珠、玛瑙、铃铛、流苏。1979年以后,锣鼓表演发展为百人、几百人队,男女各半,以各种队形衬托锣鼓节奏,场面壮观,气势浩大; 锣鼓曲牌由[路行]、[慢筛锣]、[紧筛锣]、[头牌]、[贰牌]、[叁牌]、[肆牌]七部分组成;记谱方式原始简单,锣用“O”表示,钹用“X”表示,没有小节线,只用“.”表示,易懂、易学、易记;表演时,锣鼓队入场后,先入场转一圈,由小丁锣引领入场,到头分开两支,再绕场半圈后定场,演奏到每个牌子的14个单时,小丁锣和钹走到中间对打,打完后互换位置,打到11个单时,小丁锣和钹再到中间对打,打完后再回原来位置。 晋都文锣鼓历史悠久,表演形式多样,群众参与性高,它的曲调悠扬柔美、清晰和谐、庄重典雅,以动风见长,对锣鼓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研究价值。 信息来源:山西省政府办公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