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县端午节习俗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由于我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日名称,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端午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 ,饮用- 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沁县是浊漳河、沁河的发源地,也是华夏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作为“北方水城”的沁县端午节经过世代传承发展,形成了插艾、带五色线、包粽子等特色文化传统,并且生动的结合了赛龙舟、民俗展等文化活动,表达了民众祈福避凶、竞技健身等良好愿望,鲜明的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永恒主题。沁县端午节已经成为融赛龙舟、民俗展览、沁州书会、传统民间文艺、- 贸易于一体的综合性民族传统节日,挖掘和保护此项节俗活动对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信息来源:山西省政府办公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