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陆毛靴筒制作技艺为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郑陆毛靴筒制作技艺,常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 据史料记载,早在清代,常武地区民间即普遍使用芦花和稻草为材料,精心编扎成各种样式的鞋子,形似靴筒,被称为“毛靴筒”。旧时,穷人家买不起在冬天穿的布质棉鞋,一到秋天,便用随处可取的芦花和稻草编扎鞋靴。 毛靴筒一般分为尖头靴和圆头靴两种,尖头靴是给旧社会裹脚的女人穿的,渐渐已经找不到这样的用户了。圆头靴则适合大众男女穿用,因此得以普遍流传。由芦花和稻草扎成鞋子,有透气、轻便、利水、柔软、防滑、保暖、治脚气等特点,不分男女老少都能穿。 编扎毛靴筒使用木座、板腰、榔头、鞋楦、板凳等工具。编扎时,先挑选青白、光亮的稻草,梳理整齐扎成小捆,用木榔头在石上反复捶砸至软,再将采集的干爽芦花与其混合搓绳。绳分粗细两种。粗绳搓成后,一头扎在板腰上,一头钩在木座子上,木座子放在长板凳顶端。先根据鞋子的尺码八字形编织成鞋底,制成后绑在鞋楦上,围绕鞋楦用芦花编织成鞋梆,最后进行扎口、整形。作品有毛靴筒、草鞋、蒲鞋等。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武进郑陆一带家家户户都会做这种毛靴筒。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往日用来保暖的毛靴筒已没有多少人愿穿着,因此编扎的人也渐渐少了。作为一种特定历史的产物,它日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现已基本成为工艺品,作收藏和观赏之用。 当地的毛靴筒制作技艺传人施宝娣,从小就跟随母亲学艺,并以此为营生,一生编扎了大量毛靴筒。现今为了防止这门手艺失传,步入晚年的施宝娣老人教会了自己的女儿。而周围的一些老人们也常重操旧艺,做些毛靴筒赠送亲朋好友,一是作为娱乐玩具,二是为了留住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