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0|回复: 0

[钟楼区(Zhonglou District)] 常州梳篦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14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4
发表于 2024-8-14 09:5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梳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常州梳篦,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木梳、篦箕是两种器物,简称梳篦,古代称为“栉”。

常州梳篦制作技艺形成于东晋,迄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清乾隆年《常州赋》载:“削竹成篦,朝京门内比户皆为。”当时,常州西门、南门一带(即今常州市钟楼区域)的村庄,从事梳篦制作有3-4万人口,且都是祖代相传(1951年后师徒传承),行业面积占了常州城的一半,形成木梳街、篦箕巷街名,一直沿用至今。常州梳篦的生成、发展历经:魏晋的形成期;唐宋的完善期;明清、民国、建国前后的成熟期、兴盛期;“文革”期间的沉积期;改革开放以来的振兴期和保护期。

常州梳篦手工制作,采用天然材料、选料精细、工艺精湛、制作精良、功能独特。篦箕的原料主要是毛竹、牛骨、生漆等,篦箕制作从原料到成品须经编楂、胶工、挫草、等73道工序方可完成。木梳的主要原料有黄杨、石楠、绿檀等树木,木梳制作须经开齿、剔方、打磨等28道工序方可制成。再饰以雕、描、刻、烫、嵌等工艺,且各具特色,融实用与观赏为一体,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代表着常州文化、常州名片。常州梳篦是集雕刻、描绘、烫制等技艺,汇人物形象、民间传说等画面及自然形态于一身的艺术品,同时又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其独特的工艺价值、审美价值、实用价值和千奇百趣的外观画面,受到中外朋友的喜爱和青睐。

常州梳篦工艺复杂、收益低,有些关键技艺濒临失传,年轻人大多不愿从事此行业,传承面临一定困境。

信息来源: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民俗文化

GMT+8, 2025-4-27 17:20 , Processed in 0.05119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