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8|回复: 0

[温岭市(Wenling City)] 天皇花鼓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14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4
发表于 2024-8-15 17:37: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天皇花鼓为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天皇花鼓是流传在泽国镇天皇村的一种舞蹈性民间曲艺。

天皇花鼓原本是一种专为乞讨而演唱的行当,后逐渐演变为庙会、或红白好事凑场面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一直流传至今。天皇花鼓的表演者为一男一女,男的头系羊角巾布织帽,鼻孔插假胡子,手持小锣;女的头戴凌花,插上珠凤,腰系腰鼓。表演形式为边唱边跳边打锣鼓,男女动作配合默契,所唱曲目均为民间小调,有闹五更、孟姜女、闹湖船、卖花线、对歌、十送郎等。

天皇花鼓历史悠久,大约形成于明朝万历晚年,那时朝庭腐败,百姓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受安徽凤阳花鼓的影响,天皇人为了谋生,纷纷效仿奔走他乡,用打花鼓唱小曲的形式行乞,据说天皇一个村就有十几班打花鼓的,一般是三人为一组,其中二个人表演,一个人担小脚箩跟随(装年糕、蕃莳丝或另碎银两等用)。因人们发现打花鼓的都是天皇人,所以就称之为天皇花鼓。

天皇花鼓最盛是在清末民国初,当时影响最大的是唐维能和唐正顺(号天皇四妹)师徒,在唐氏师徒的影响下,十几个花鼓队分别活动在乐清、黄岩、临海、三门等地。继唐正顺后,天皇花鼓较有名气的传人是张日升、钟全梅等人,但目前尚健在的只有邻村的林于清、林于人和林明达老人。1950年以后,天皇花鼓这一艺术形式基本消失。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虽有邵杏林(女)等几个年轻人也学着打起了天皇花鼓,但其动作及唱腔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异。

信息来源:文/ 图/泽国镇天皇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民俗文化

GMT+8, 2025-4-27 17:46 , Processed in 0.04583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