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4
管理员
义乌小锣书,源于清末民初的“醒世谈笑”,流行于上海、杭州等地,原在“卖梨膏糖”中演出。民国时以“说朝报”形式说唱时事新闻和笑话故事,内容多讽喻社会的黑暗时弊,初叫“醒世谈笑”,后称“小热昏”,以减轻和掩饰因讽刺而带来可能遭受的社会压力。20世纪50年代初,佛堂王政法从师杭州小锣书艺人安忠文的名徒王水泉。佛堂镇竹园村贾有福,艺名贾好笑、佛堂麻痢(已故),拜师罗笑峰、王政法等,继承了小锣书技艺。伴奏乐器是一面直径为15厘米的小铜锣,以说带唱,语言通俗诙谐,生动幽默。目前民间艺人沈樟忠、朱履福仍以小锣书的形式活跃在文化舞台。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中国民俗文化
GMT+8, 2025-4-27 16:15 , Processed in 0.04487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