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4|回复: 0

[绩溪县(Jixi County)] 火马舞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14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4
发表于 2024-8-13 12:4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火马舞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火马舞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火马舞《昭君和番》,又称火马舞《扮昭君》。它不仅为广场文化艺术活动中的民间舞蹈,而且可在舞台演出。民间舞蹈《昭君和番》自清代道光年间起源于绩溪岭北一带。该舞所表现的是汉代昭君率宫女离别亲人,策马奔赴蒙古草原与匈奴呼汗邪单于成亲,加强了民族团结。历代艺术家都曾运用各种艺术形式塑造了王昭君的形象,但运用民间舞蹈这种艺术形式塑造昭君这位汉族姑娘的形象还为鲜见。该民间舞蹈由村姑扮昭君与送亲的宫女,共十九人。她们身系着篾扎纸糊的马头与马尾,马身内点亮蜡烛。一村姑扮王昭君,骑枣红马,身背琵琶,着彩装,披斗篷。其他十六位宫女骑白马,着彩装,披斗篷。有的村庄表演时,宫女穿软靠,插翎和靠旗。另由两名孩童擎举由篾扎的城门,内点蜡烛,城门上方写“雁门关”字样,再由两名男青年扮匈奴守门官。该舞宜在夜间的广场或舞台上演出。马身内蜡烛点亮,表演时动静结合,队形变化出各种情景,时而聚集,时而分离,时快时缓,其场面甚为壮观,极具观赏性与娱乐性,蕴含了民族团结与和谐吉祥的深刻寓意。表演时,随着舞蹈表现的情绪、舞姿及队形变化、动作,以锣鼓和唢呐伴奏。乐队伴奏有规定的曲牌和鼓点,表演时的调度也有规定的套路与形体动作。该民间舞蹈为情绪及情节舞蹈,自起源至今,常演不衰,曾在五十年代、八十年代参加安徽省业余文艺汇演并获奖。二○○六年绩溪县人民政府、由宣城市人民政府列为宣城市首批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信息来源: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民俗文化

GMT+8, 2025-4-27 16:15 , Processed in 0.04410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