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3|回复: 0

[镜湖区(Jinghu District)] 张孝祥与镜湖的故事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14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4
发表于 2024-8-13 19:46: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孝祥与镜湖的故事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孝祥与镜湖的故事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孝祥与镜湖故事是产生于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时期、广泛流传于芜湖地区的一个古老的民间故事。它记录了南宋著名诗人张孝祥捐田造湖、蓄水防涝、造福桑梓的一段历史。芜湖地区沟塘纵横、水系发达,平均海拔仅为6-10米,东北高、西南底,地势低洼,丘阜林立。宋代,在鸡毛山小高地上建立了夯土型芜湖古城。南宋初年,北方女真族建立的金王朝兴起,大举南下。江淮之间烽火狼烟、生灵涂炭。公元1143年(绍兴十三年)为避战乱,12岁的张孝祥随父张祁从世居历阳乌江(今和县乌江镇)鸡笼山举族南迁至芜湖城西之升仙桥西(今长街状元坊),聚族而居。其时,芜湖城西一带,南邻青弋江、北依赭山、西靠范罗山、东为城池高地,乃三面高地环抱之中的一片水乡。在此,张家拥有数百亩田地,是远近闻名的耕读之家。少年的张孝祥在这岗阜水乡的环境中开始了读圣贤书、走科举路的人生旅途。23岁时张孝祥科举及第,走上了为官从政之道。张孝祥是一个胸怀报国之志、心系百姓疾苦的文人,他务实敢为、为政有治绩;然其生性耿直“立朝抗论,与人主争是非,不允不已”难以为朝廷所容纳,数次被贬。绍兴三十一年(1161),张孝祥第一次罢官回芜,面对本地“两般种田一般苦,一处祈晴一祈雨。去年水大高田熟,低田不收一粒谷”的农业生产状况,捐出了自家良田百亩,挖掘成湖。人工湖开凿成功后,他将此湖命名为“陶塘”,以志其对“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的崇敬之情。“陶塘”即为今天的镜湖。从此,镜湖——这片人工湖伴随着芜湖这座城市,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发挥了调节生态、发展经济、美化环境等多种功能,为芜湖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张孝祥捐田造湖的故事,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和极高的人文价值,它包含了芜湖传统文化的多种优秀元素,即:“天人合一”的质朴生态意识和实用主义的美学观,以及芜湖人民敬德扬善的积极价值取向;具有脍炙人口的感染力和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积极的社会伦理价值,是芜湖传统文化的宝贵精神遗产。

信息来源: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民俗文化

GMT+8, 2025-4-27 08:06 , Processed in 0.03737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