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3|回复: 0

[颍上县(Yingshang County)] 淮河锣鼓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14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4
发表于 2024-8-13 22:3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淮河锣鼓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淮河锣鼓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淮河锣鼓是流行在颖上沿淮一带的一种锣鼓音乐,历史悠久,有史料依据可追溯到远古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就曾把鼓运用在战争中,明清时期锣鼓在淮河流域十分普遍,它是安徽省优秀的民间艺术,在淮河流域广为流传,是典型的淮河文化之一。淮河锣鼓的演奏方法是鼓指挥,锣主奏,铙和钹分成两个声部,交替对奏。曲牌有“长流水”、“十八翻”等多种曲牌,淮河锣鼓时而委婉流畅,时而铿锵有力,锣鼓点变换多样。在花鼓灯锣鼓演奏中“连槌锣”和“丁丁仓”就是根据鼓点的特点而命名的。“长锣”具有连续性,起着过度连接的作用。“长流水”一般用在大场中的跑场,可同长锣交替使用,使节奏富有变化。“蹬步锣”具有推动力,在大场中与“长锣”、“长流水”交替使用。而“后蹬步锣”的鼓点则从“蹬步锣”中变化而来,这种鼓点用的不多,但使用得当,有较好的效果。淮河锣鼓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如流传于颍上鲁口镇的威风锣鼓、新集镇的锣鼓棚子、慎城镇的花鼓灯锣鼓等都是很具有代表性的锣鼓音乐。近年来涌现了许多锣鼓作品,如《长流水》、《十八翻》、《小十点》《五锤锣》、《小五翻》、《兔子扒窝》、《开场锣鼓》等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民俗文化

GMT+8, 2025-4-27 06:18 , Processed in 0.04806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