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4|回复: 0

[万年县(Wannian County)] 万年稻米习俗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14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4
发表于 2024-8-13 17: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万年稻米习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万年稻米习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稻米习俗(第四批国家级)

万年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乐安河下游,鄱阳湖东南岸,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区。当万年仙人洞的原始先人移植下第一棵水稻时,华夏原始的农耕文化--稻作文化从此开始。一万多年前,原始先民就过上了“饭稻羹鱼”的农业生活。据历史文献记载,水稻一直是县境内主要栽培作物。在长期的水稻耕作实践中,原始的民间文化经过数千年的沉淀,逐步形成了万年人歌谣、节令、风俗、耕技等方面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稻米习俗,不少稻作文化习俗至今仍沿袭不衰。

万年贡米米质优良,形似梭、白如玉、香软可口,营养丰富,食用鲜美,其稻谷抗病、虫、寒能力强。从南北朝开始,就是特产,明朝正德七年,万年县建治之年(1512年)获“万年贡米”之称。到明末清初,万年贡米被列为“国米”,成为人们放心喜食的米中精品。万年贡米生长培育对气候、土壤、水源等环境有着独特的要求。几百年来,万年人民总结出一套从良种培育更新、播种移栽、田间管理、收割贮存到精制加工等传统贡米生产技术。万年稻米习俗及贡米生产技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民俗和人类生存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在整个古文化系列中占有重要地位,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价值、重要的农业研究价值和可观的经济价值。目前,由于优质稻新品种如林涌现的竞争,加上万年贡米种植区域的局限,生产管理技术的保守和滞后、稻米习俗逐步退化,万年贡米的传统工艺和贡米文化出现濒临消亡的现象。为给这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使其代代相传,特将“万年稻米习俗及万年贡米生产技术”申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民俗文化

GMT+8, 2025-4-27 16:18 , Processed in 0.03679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