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2|回复: 0

[乳山市(Rushan City)] 乳山琴书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14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4
发表于 2024-8-14 10:3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威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乳山琴书为威海非物质文化遗产。

乳山琴书

乳山琴书又称乳山大鼓,最初名“盲人调”,民间俗称“瞎子唱儿”,是由西河大鼓演化而来。这种艺术形式在乳山已有200多年历史,创始人为清嘉庆年间原籍邹县的石元郎。乳山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唱词入乡随俗通俗易懂,演唱的剧目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是旧社会到解放初期最受欢迎的文艺娱乐形式之一。

旧时的盲孩,几乎都拜师学艺,从事这种大鼓的演唱。嗓音条件差的,做乐手;嗓音条件好的,做歌手。曾涌现出一些明星式的盲艺人,深受听众喜爱。著名的盲艺人,拥有很多“戏迷”,跟场助兴。

乳山大鼓的伴乐有,小鼓、三弦、坠琴、胡琴、钢板、笛子等,合奏起来美妙动听。唱主角的要边打鼓、边打钢板,其他人员或伴奏或和唱,扬抑顿挫,同调别韵,格外好听。有时候,也能一个人自拉自唱,或者自弹自唱,真是一人一台戏,饶有趣味。

演唱的剧目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依次有《封神榜》《绒线记》《秦香莲》《杨家将》《说唐传》《三国》《七七事变》《白毛女》《三上桥》《小二黑结婚》《乳山英模谱》等。

关于乳山大鼓,现可找到的记载资料大致有:1941年以后,在抗日政府的组织下,乳山成立了“盲人抗日救国会”,编排抗日节目,走乡串村,进行爱国救亡宣传。

乳山琴书于2008年被列为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民俗文化

GMT+8, 2025-4-27 17:12 , Processed in 0.05159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