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8|回复: 0

[万州区(Wanzhou District)] 万州金钱板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14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4
发表于 2024-8-14 04:27: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万州金钱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金钱板是川渝两地民间传统说唱曲艺品种之一。由快板、莲花闹演变而成。金钱板在新中国成立后进入新的发展期,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高潮。

金钱板表演的道具是三块小竹板,在最初的表演中,小竹板孔中穿上铜钱,除竹板敲打之声,还能听到铜钱相互碰撞的声音。后来,为了便于制作,人们在金钱板的道具制作过程中取消了铜钱,金钱板就成了三块小竹板。

金钱板表演以打、说、唱、演四种表现形式为主,演出由一人或数人进行,演员打、唱结合,辅以表演。打则打板,演员左右手分持三块竹板,碰击节拍与打出基本的“滴、打、垮”及多种花色音响,以渲染气氛;唱则有说有唱,语言风趣,唱腔上口;表演则讲究身法指爪,传神达意。唱词优美,注重情节描写,讲究合辙押韵,句式可长可短,机动灵活,短短几句便可将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曲目创作结构严谨。

金钱板主要唱词大多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或历史故事。如《四姐下凡》、《昭君出塞》、《孟姜女》、《秦香莲》等。新中国成立以后,金钱板的唱段不仅有历史、传说类的,更增添了改作赞颂新人物或新事物的内容,如《送货下乡》、《三过文化岗》、《插秧状元》、《雷锋》、《焦裕禄风雪访贫》、《哪有闲空回娘家》等。

金钱板的特点是结构完整,音韵和谐,节奏明快,形象鲜明,道具简单,演唱灵活。表演者可男可女,可老可少,且不择场地。

随着社会的发展,金钱板这一门传统艺术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随着老艺人的相继谢世,演员队伍青黄不接,很多表演技能没有得到传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民俗文化

GMT+8, 2025-4-27 17:17 , Processed in 0.06114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