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1|回复: 0

[涪陵区(Fuling District)] 涪陵榨菜传统制作技艺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14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4
发表于 2024-8-18 16:4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涪陵榨菜传统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涪陵榨菜传统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榨菜”一词最早出现于清朝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由重庆涪陵商人邱寿安命名,意为“经盐腌榨制过的咸菜”。据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涪州志·物产》中关于“包包菜”的记载,以及有关的民间传说推测,今涪陵区境内最晚在公元18世纪已出现青菜头(即包包菜)的广泛种植和加工成咸菜供家庭食用,风味独特,是众多咸菜制品中的珍品。

重庆涪陵具有特殊的地理条件,涪陵区地处三峡库区,长江、乌江交汇于城区,依靠丰富的自然条件,经过劳动人民长期培植,孕育出涪陵榨菜原料茎瘤芥(俗名青菜头),涪陵榨菜就是以“青菜头”为原料的传统腌菜。加上涪陵祖祖辈辈老工艺人的精湛技艺,使得涪陵榨菜传统制作技艺在当地长盛不衰,并于2008年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涪陵榨菜传统制作技艺过程复杂、工艺讲究、做工精细。涪陵榨菜的制作,要经过选料、剥口、切丝、翻晾、淘洗、压榨、清洗摊晾、秘方配料、拌料、装坛、扎口、封口倒匍等工序,特别是原始的风脱水加工工艺及三腌三榨,促成了涪陵榨菜鲜、香、嫩、脆特色的形成,还具有耐久贮、酱香浓郁等特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民俗文化

GMT+8, 2025-4-27 17:06 , Processed in 0.06355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