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4|回复: 0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Daozhen Gelao and Miao Autonomous County)] 仡佬族傩戏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14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4
发表于 2024-8-16 16: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仡佬族傩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戏曲因素而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曲形式,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河北等省。傩戏起源于远古时代,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明末清初,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傩舞吸取戏曲的艺术因素,发展成为傩堂戏、端公戏。清代康熙年间,傩戏在湘西出现,随即由沅水进入长江,迅速传播开来,与各地的民间艺术相融汇,形成多种不同的流派和风格,像湖南、湖北(主要流行于鹤峰和恩施地区)的傩堂戏就是吸收花鼓戏表演技巧而形成的。

仡佬族傩戏至迟在元明时期传入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由此开始在当地流传。它以巫为内核,与贵州地域文化和仡佬族文化合流,形成佛巫或道巫、清巫、儒巫合一的特殊坛门形式。目前在道真从事傩仪活动的有五十多个坛班、六百三十多人。

道真仡佬傩戏以祈福迎祥为目的,由民间称为“道士先生”的艺人组班表演,它有冲傩、打保福、阳戏、梓潼戏等一百三十余种表现形式,演出时以锣、鼓、钹、唢呐等乐器伴奏,有歌有舞,或说或唱,庄谐交作,文武并重,山王、秦童等角色表演时需戴上特制的傩面具。参与表演者一二人至十余人不等,时间一两个小时至几天几夜不等,内容因信众目的与坛门派别而异,整个演出过程呈现出娱神和娱人结合、祭祀与艺术交融的特征。目前道真仡佬族傩戏记录成文的约有八百余万字,据初步估计,全部傩戏加以演示约需两个月。

仡佬族傩戏是仡佬族文化与贵州巫傩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宗教、历史、民俗、音乐、文学、教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民俗文化

GMT+8, 2025-4-27 08:18 , Processed in 0.05071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