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2|回复: 0

[房山区(Fangshan District)] 老北京烧饼制作技艺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14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4
发表于 2024-8-15 12:4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北京烧饼制作技艺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北京烧饼制作技艺为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老北京烧饼制作技艺为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北京人讲究吃烧饼,老北京多层麻酱烧饼历史悠久。追源溯流,东汉始有烧饼,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胡饼店即卖门油、菊花、宽焦、侧厚、油锅、髓饼、新样、满麻,每案用三五人擀剂卓花入炉,自五更卓案之声,远近相闻”。烧饼在古代又称叫煎饼、麻饼、胡饼,据汉朝刘歧《三辅决录》载:“赵岐避难于市中贩胡饼”。说明从东汉就有了烧饼。到了宋朝,烧饼种类逐渐增多,烧饼花样层出不穷。后来烧饼传入清宫。清廷御厨赵永寿潜心研究烧饼制作技艺,研制出了独特的多层麻酱烧饼制作工艺。普通烧饼15层左右,赵永寿的麻酱烧饼达到21层,且冷后加热和刚刚出炉的烧饼没有差别。

清朝灭亡,民国建立。赵永寿流落民间开烧饼作坊,专营老北京多层麻酱烧饼。1925年,赵仁斋与赵永寿等原御膳房厨师合伙在北海公园开设仿膳,经营清宫糕点、小吃及风味菜肴。1955年,仿膳改为国营,1956年,更名为仿膳饭庄。田德忠在仿膳饭庄拜赵永寿为师,学得老北京多层麻酱烧饼技艺,成为老北京多层麻酱烧饼第二代传人。后田德忠调到隆福寺小吃店做厨师,王福玉拜田德忠为师,成为第三代传人,冯怀申拜王福玉为师,成为第四代传承人,老北京多层麻酱烧饼得以流传至今。冯怀申传承祖训,恪守工艺要求,弘扬了老北京多层麻酱烧饼文化。

信息来源:区文旅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民俗文化

GMT+8, 2025-4-27 17:30 , Processed in 0.04612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